有一個女孩,她到處流浪,在英國待幾年、在紐西蘭待幾年,但是無論去到哪裡,她都沒有辦法下定決心定居。後來我們才知道,她的這種漂泊感來自她的媽媽。
她媽媽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,父親再婚後又很快離婚。所以,她媽媽從小就在各個親戚家裡流轉著長大,心中一直帶著離家漂泊的悲傷。這個女孩承接了媽媽的悲傷,所以流浪到世界各地尋找歸屬感。
潛意識中,如果父母不幸福而孩子幸福,孩子會感到對不起父母,生怕自己和父母不一樣、斷掉跟父母的連結。但事實上,孩子與父母的連結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然擁有的關係,是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的事實,即使口頭上說斷絕父母子女的關係,也無法改變這個連結的事實。
當孩子明白這一點,他就會努力過自己的人生,用成熟的愛來報答父母。比如這個到處流浪的女孩,她想要結束這種宿命般的流浪,就需要有勇氣來承擔自己比媽媽更幸福而產生的罪惡感。
作為家長,一方面我們要保持覺知,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人生比父母的人生更幸福的罪惡感,同時也要注意時時引導孩子,讓他們有勇氣比我們更幸福。我們要讓孩子明白,他有一個責任,那就是,不管家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,他都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好。
文章來源:「讀懂孩子」一書,作者:周鼎文
她媽媽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,父親再婚後又很快離婚。所以,她媽媽從小就在各個親戚家裡流轉著長大,心中一直帶著離家漂泊的悲傷。這個女孩承接了媽媽的悲傷,所以流浪到世界各地尋找歸屬感。
潛意識中,如果父母不幸福而孩子幸福,孩子會感到對不起父母,生怕自己和父母不一樣、斷掉跟父母的連結。但事實上,孩子與父母的連結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然擁有的關係,是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的事實,即使口頭上說斷絕父母子女的關係,也無法改變這個連結的事實。
當孩子明白這一點,他就會努力過自己的人生,用成熟的愛來報答父母。比如這個到處流浪的女孩,她想要結束這種宿命般的流浪,就需要有勇氣來承擔自己比媽媽更幸福而產生的罪惡感。
作為家長,一方面我們要保持覺知,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人生比父母的人生更幸福的罪惡感,同時也要注意時時引導孩子,讓他們有勇氣比我們更幸福。我們要讓孩子明白,他有一個責任,那就是,不管家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,他都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好。
文章來源:「讀懂孩子」一書,作者:周鼎文